夏至未至,广东便早已进入桑拿阶段。 这次广州疫情来势汹汹,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在骄阳和暴雨之下,衣服干了又湿,湿了又干。 在核酸采样现场,有市民看见全身湿透的医护者,便自发采购冰块,在驻点周围堆起“冰块阵”,消暑降温。 还有市民点了30份冰镇陈皮绿豆沙,送到核酸检测点,备注“不用打电话给我,直接送”,同时也不忘感谢外卖小 这,就是疫情下属于广东的甜度。 一份冰镇陈皮绿豆沙,清甜的糖水划过喉咙,喝一口,便有了“一定会赢得这场疫情”的坚定信心广东人民,广东糖水,甜到心里去了。 图 | 绿豆糖水 今天就来讲讲那碗甜蜜蜜的广东糖水。 糖水,是广东及港澳人对甜品的叫法。 如果说,人是水做的,那广东人就是糖水加汤水做的。 皆因平时在家,妈妈不是去煲汤,就去煲糖水。 小小的一碗糖水,不知有多少情怀。 “来来来,小子,喝完糖水嘛,降降火。” 小时候奶奶端着番薯糖,叫我回来坐在小木椅上喝,画面依然如此生动。 番薯糖水应该是每个广东孩子必备的童年回忆了。 番薯简单易得,甚至在院子的空地里都会载种一些,番薯天然就有甜味,加上冰糖的清甜,就是甜甜的童年日常了。 糖水亦是有情人之间的暗语。 对你的感情,就是刚好煮了你想吃的芝麻糊。 在电影《花样年华》中,苏丽珍得知周慕云发烧想吃芝麻糊,平时基本不下厨的她做了一大锅,孙太太觉得奇怪,苏丽珍掩饰说:“反正煮了,大家一起吃吧。” 广东糖水,迷倒老广的不仅是甜,更是那种甜蜜蜜的情怀。 广东糖水真的很有料。 一碗满载食材的糖水,只有在一勺舀起的瞬间,才能暴露其中的重重惊喜,满载的水果、豆子、药材、鸡蛋...... 老广的糖水煲,能包容下一切食材的个性。 很多你无法和“甜”联系起来的食材,比如鸡蛋、海带、苦瓜、玫瑰、番薯,都被广东人放进糖水中。 比如炖鸡蛋红豆、玫瑰糖水、金瓜芋泥等,还有百搭王椰汁西米露,可加入香芋、紫薯、红豆、山楂、桂花,还有芒果、西瓜、西柚、榴莲、草莓、火龙果...... 最经典的莫如陈皮海带绿豆沙。 文火慢煮到沙状,加入海带和陈皮,有时还会加入臭草(一种有特殊香气的草药)。 一碗地道的绿豆沙,有着浓郁的陈皮味,海带入口即化,沙沙的清凉感一扫广州街头的暑热。 但很多来广的北方朋友,第一次吃广式绿豆沙都三观碎一地: “海带怎么可以是甜的呢?还有陈皮?” 但吃过之后,北方朋友便被那碗糖水征服了,一有空就说着那句不地道的粤语: “今晚不如我哋去食糖水啦!” 无论来自何方,在广式糖水的菜单里全盘接收。 “理你三七二十一,好食就得”是广州人最真实的感受。 旧时,广州城沿街的糖水铺通常只卖豆沙、红豆沙、芝麻糊、杏仁糊、核桃糊(俗称二沙三糊)。 图 | 芝麻糊,红豆沙,绿豆沙 现在你可以在一些老字号的糖水店里,品尝到上百种糖水: 绿/红豆沙,杨枝甘露,番薯糖水,冰糖炖雪梨,香芋西米露,龟苓膏,双皮/姜撞奶,芝麻/花生/杏仁糊...... “岭南汤王”余自强曾经整理了广东人常喝的糖水款式,足足梳理出了360多道。 也就是说,在广东喝个一年糖水,也可以不重样。 广东人的包容,都体现在广东人的糖水中。 很多人都说,北上广中,广州是最具包容性的那个。 自古以来,广州便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,是世界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。 无论你来自哪个地方,都能在这找到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。 生活在这里的人儿,幸福指数也很高。 这里没有那么多精致,没有那么多高跟鞋和领带,很接地气。 老广们也不会排外,看到外省人儿,总会说着一口广普问候:“你吃了吗?” 在这里,你完全可以大晚上踩着一双拖鞋,穿过街巷,来到糖水铺,点上一碗今晚想吃的那款糖水。 那种随性闲适的氛围,正是这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给予的 在广州,最地道的糖水铺一般藏在了街头巷尾。 几张板凳和折叠桌、一把风扇、一个不间断放着粤语泡沫剧的电视机,就是地道糖水铺的标配。 长大之后,晚上总喜欢在夜色中,听着歌,穿过几条街到熟悉的糖水铺,吃上一碗。 我说:“老板,不要太甜。” 老板用地道的粤语讲:“包你满意啦!” 老板说:“甜吧?我已经给你少放糖啦,一般人来都是要更甜一些的。但我不太建议他们吃那么甜,现在个个都在说要健康,少糖一些还是好的。” 正在吃着,便看到了一个老街坊自己提着保温壶过来。 老板如果有空,就会出来跟老街坊吹吹水:“今晚又去边到蒲(玩)?” 这样的谈话,每天都在发生。 店里店外,浓浓的人情味,弥漫开来。 |